Bro-Hui-Show-Nov-2018

辉哥奇谭 2018-11月合集

总结文+11, 值得注意的是我这里分的11月其实是北美时间, 跟公众号内部显示的时间差了一天🤣 无伤大雅了
我在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内容是在 我还没看文章前 对文章标题的思考
尽管有些和作者的内容不尽相关, 但也是促进自己思考能力的一个方式吧

想强调一点我这么做的意义和缘由 和其中一篇 <一天不用手机会怎么样> 有异曲同工之妙

// TODO
那对应的就是 集中处理比分散做的效率高
比如我这种一个月读一次公众号, 其实是进行了深度(稍微深刻些的)思考, 以及同步了输出
对应的我觉得平时邮件之类的 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 不必时刻关注 真的太 annoying 了

如何从焦虑中成长

下面是我的“焦虑成长法”,我视每一次焦虑为成长的良机。因为每次焦虑,要么反映出我视野的盲区,要么反映出我能力的短板,都是难得的改进的机会。
我阶段性的会焦虑,但相比35岁时的焦虑,已经完全不同。当时是手足无措,而且不知道如何应对焦虑。现在每次焦虑对我来说都是突破的机会。两个月前有点焦虑,因为苦于招不到人,一方面简历不够,一方面来面试的人也不够满意。这次焦虑逼着我把教练体系想清楚了,而且把招人的门槛降低,再加上本次发布会的助推,组织系统的落地机制和人员方面问题不大了,后面就是坚定执行的问题。最近又有小小的焦虑,但同样意识到,焦虑意味着我在某方面的欠缺,正视它,解决它就好了。不仅问题能最终解决,而且自己的能力能提升一截。这就是我的「焦虑成长法」。

第一、焦虑没啥可怕

问题也没啥可怕,更不用难为情。每次承认自己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我快速改进的时候。

第二、主动求助,讲具体需求。

越主动,问题越具体越好。
在坦承自己的问题、困惑和焦虑之后,找到身边你最可以信赖的人,向他们谈具体的问题,具体的需求。这样的求助一般都能是收到极好的反馈。因为你不是一个甩锅的态度,而是在谈一件与大家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他们明确了解当下的进展和问题,也知道了你的具体请求之后,来帮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困难不是你一个人的困难,而是大家的困难。每个人都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帮你也是帮大家。

第三、去做

第一点「坦承」解决心态问题,第二点「求助」解决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第三点才是你自己最能掌控的事情。

我觉得最近工作中也多少有一些焦虑吧, 主要觉得任务太多, 要对很多 customer 负责, 同时也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 integration 过程, 也就意味着需要再支持 customer 的同时做很多其他工作.
对应的:

  1. 认清目前的所有情况 (这点可以说解决了,也分析的很透彻了)
  2. 跟 manager 和 customer 讲清楚目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给一个合理的 expectation -> 基本达到了, 有些还不明确的地方正在逐步更新和改正中
  3. weekly status report 要坚持做, 不管过去一周究竟做得好坏与否, 这都是一个自我审查, review, improve 的机会

人生要务之最:莫过于升级对自我的认知

简单来说 以史为鉴 可以正衣冠, 辉哥这里主要谈论的是以人为鉴, 了解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般人的自我认知都是有边界的, 对应的就限制了自身发展的极限
可能的话努力打破已有的一些认知 -> 通俗的来说就是跳出舒适区了吧哈哈哈

我意识到,我还需要更多的镜子,比如我的大学同学让我看到自己在投资理念方面有问题。此外,最近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又让我看到更多的自我认知盲区,这启发我需要主动寻找更多的镜子,因为我们成长的速度取决于「镜子」的有效性和多样性,好镜子能帮助自己看到不足和盲区。越快发现,越快改正;越快改正,越快升级。看到自我认知的缺陷是很难的事,主动去看则更难。但从我们的初心来看,要勇敢去选择这种艰难,而非逃避。

投资系统的升级

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 作者的理念我基本是很认可的 长期价值投资 属于芒格巴菲特的流派
最近在重听<聪明的投资者> 希望后面有时间可以仔细看看书 毕竟有很多图表和数字光用听的没有直接的感知有效

Bro Hui 原本的投资系统

第一、找一个有护城河的公司
第二、在合适的价格买入
第三、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第四、投入足够多的钱

他目前存在的误区是 之前买入茅台苹果的价格太低了, 导致过去四年没有任何加仓(毕竟存在锚定效应)

上周在与大学好友的讨论中,我突然意识到,长线投资的关键点不在于以多低的价格购买股票,而是在于能如何在价格合适的时候积极扩大投入的本金规模。也就是说,我们不用太在意是否一定在最低点,和过去一次买入相比价格是否相同甚至更低,我们要在意的是不断投入更多本金在合理价格区间买买买。所以,评价投资的能力,最重要的不是在比较盈利倍数,而是管理本金的规模。大家在学习巴菲特的智慧时,不要仅仅只看他买了什么股票,而要看他的股票资金从哪里来,有多大规模。这件事情,甚至比他选择哪只股票更重要。

对于普通人我们该关心的(他的看法):

第一、投入股市的本金总规模有多大?
第二、在价格合理的区间是否投入足够多的本金去购买优质公司?
第三、如何在未来获得更多本金?

基于这些反思,我把自己的投资系统调整为:
目标:在股市持续投入足够多的钱
关键结果:
第一、找一个有护城河的公司
第二、在合适的价格大量买入
第三、持有足够长的时间

这个其实和他近期的 OKR 学习很相关, 不过作为我个人来看这个其实不是很合适的
除了入 也要出, 至于什么叫持有足够长的时间和 合适的价格大量买入 这个恐怕是很难说的
反过来我们看10年期的美股大跌 自然是很好的机会了, 那现在牛市一路高歌尽管宏观经济面良好 不过机构和投资者都多少有所警觉 乃至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了 这是不是个入场的机会呢? 抑或是该离场的讯号? 我觉得真的讲不准

在我看来, A股的沼泽底反倒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尽管目前形势并不明朗, 但长期来看绝对是一个相对低位了
美股的部分也要沉得住气 FAANG 长远来看确实还是未来 既然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短期的调整我觉得 尽管接受无妨

像富人那样思考和行动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也是知乎上一个 经典问题了 本质其实是大家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但却可能存在某种循环
最近确实越发的觉得可以忽略一些小问题, 不拘小节也好 或者说抓大放小
简单的例子是, 假设我一个小时的价值是 60 块, 那么就没必要花10分钟在不同的网站比价以及找折扣, 最后只节省了5块
-> 对应的其实会发现我司的 Prime 会员体系和 costco 的可怕之处, we offer everything, 而 customer 几乎不必挑不必选, 买就是了, 这是一个省力省时而又能讨好顾客的黄金法则

Bro Hui 的具体实践

花钱买认知, Kindle 商店, 得到, 等知识付费产品 -> 我觉得我在这上面还需要有些提升, 有时候可以说吝啬孤寒了些, 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被穷养出来的坏习惯🤣(也不能总是甩锅啊)
知道最宝贵的是时间 而非金钱 -> 这个和我的例子异曲同工了
愿意把绝大部分资产用于投资 -> 下面这段话道出精髓了
我给很多人讲,你加入BAT多难啊,更别提加入Google、Facebook、Apple、微软、Amazon这样的美国公司。但是,你成为他们的股东多容易啊!每天有这么多优秀的人能为你打工挣钱,是多开心的一件事。你只需要建立一个心态: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比如:哪怕只拥有一股苹果股票,苹果每年就在给你创造价值。哪怕只买一手茅台,每年这些喝茅台酒的人就在给你创造价值。这么开心的事情都不做,我傻啊!
希望给更多的人创造价值 -> 公众号, 知识星球, 知乎等, 我觉得这个是我一个长期努力的方向, 毕竟通过网络才有办法 make more impact
希望「直接」创造价值 -> 这也就是他加入车和家的原因, 不过对于我自己而言, 目前的工作是能让我看到自身的价值的, 也希望在目前的岗位上有所突破
不断结交比自己更牛的人 -> 这点上不得不说, 工作之后我的社交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了扩张的步伐, 我觉得也是一步一步来吧
最重要的结交是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对方发现自己的可用之处。先发现可用之处,再发现闪光之处。如果你又纠结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困惑于是先提升自己,再结识牛人还是先结识牛人再提升自己,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对此人目前毫无价值可言,这是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更牛的人不是什么贵人,而是一面镜子。我在过去半年多之所以在有些方面提升很快,因为我有了新的镜子,这个镜子让我看到过去的盲区。看到,自然会知道如何去改。所以大家努力要做的,是让自己有一定特点,能配得上这些镜子。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 我觉得抽象点就是,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其实要长期的去看待, 10年+为阶段有所愿景, 也是以10年+为周期去计算收益, 目前的工作经历和收益, 也要放长远来看

享受单身 —— 致少数女生

单身和非单身的问题也是复杂的, 身边就有朋友苦恼于母胎 solo, 也有朋友苦恼于烂桃花太多
我觉得这个也和上面的 让对方认识自己价值 有所对应, 找对象其实和找工作差不多, 不过可能顺序有点不同就是:先有闪光之处(短期的惊艳和好印象), 再让对方发现自己的可用之处(长期相处的和谐))
多 reach out 固然是一个很必须的前提,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呐

通篇其实没有什么太有含金量的内容, 大概就是分析一下存在的择偶观, 以及为什么会有好些优质女性选择单身
其实这也是我近期留意到的一个问题(无论男女生), 对应的就是 婚恋市场 还是大有可为的🤣

企业的最佳传媒

还是人? 首选客户

企业最终传播什么?传播价值观。员工是距离价值观最近的人,所以第一媒体当然是员工。最忠实的顾客通过产品感受到价值观,体会良质,所以是第二媒体。
我个人的观点可能相反, 首先是客户, 其次是员工吧
价值观这个东西, 业内最拿手的大概就是我司和阿里了, 目前看来我觉得我司略胜一筹 -> 我是真的给阿里云的营销恶心了一回… 其中的血泪故事还是晚点再喷友商了

未来活得好的企业有三个特征: 科技 内容 媒体
对应我感觉我司和 Netflix 也算是个中翘楚? 其实三者得其二也是很了不得了, 如果说三者都囊括的话, 其实我多少觉得苹果似乎更有这个征兆

改变晨间习惯,改变一生

这个讲来有点心塞 最近赖床有点严重然后睡的也比较晚 都是挺晚才去公司挺晚下班的
综合来看我觉得 真的不是我的 理想人生啊(:з」∠)

有些坏的小习惯我觉得可以慢慢戒除才是 比如走路看手机 睡前玩电子设备等

与其过多的关注坏习惯,不如更多关注好习惯。当好习惯养成之后,必然代表着一些坏习惯的褪下。因为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习惯也有「挤出效应」
对应的我实践的最好的 大概就是不刷朋友圈了吧hhhh
虽然偶尔也会看看知乎什么的 不过根据这个挤出效应 多少是把时间花在我更应当投入的事物上 挺好的

Bro Hui 提到用晨间时光思考人生, 我觉得这个范畴可能大了些 光给你一段时间凭空想是想不出什么鬼的
我个人觉得更好的方式是 daily task * 3, 每天工作和个人分别罗列最重要的 priority, 当天 review, 可能更加有效些

35岁转行晚不晚?

简单的说 种植一棵树 最佳的时间是 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不过看具体的 case 我觉得也不是这么回事 有很多实际问题要考虑了

30岁以上职场人士,有哪些内心障碍呢?根本因素无非三点:责任、高薪和职业预期。

责任

更多的考虑家庭 和生活的保障 而并非只有自己

高薪

相对的束缚, 毕竟确定的东西估值高, 不确定的事物是要打折扣的

职业预期

一般来说 peak 在40岁左右(当然也有例外, 大家的预期和进取心有所不同)

对我而言,所谓的理想工作必须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做什么?
与谁一起做?
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
答案也非常明显,理想工作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做有潜力的事情 —— 智能手机用了10年成熟,而智能汽车会用至少15年发展,30年成熟。所以,选择智能汽车至少有15年的红利期。现在选择智能汽车行业,几乎是我能看到的最优选择。
与佩服的人一起做 —— 过去两年与李想接触的印象是,他自己一直在快速迭代成长,而价值观方面也非常吻合,所以与李想并肩作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 我自己喜欢体验和分享,追求影响他人的心智,而组织的建设,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是与这个特点吻合,可以一试。

第一,人类自身有极大的潜能,以前我认为自己会以看起来高收入,但并不喜欢的方式发展到40岁,到达职业的顶峰。但是在我突破这个障碍之后,我发现在在60岁还会有极大的发展,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第二,我们必须解决财务压力问题,这一点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去面对的问题。无论通过开源,还是节流,一定要摆脱对于单一高薪的依赖,这是职业发展的毒瘤。
第三,我文中没有展开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就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家人达成共识,包含对于未来几年的预期,充分考虑了风险因素,取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这能让自己轻松快乐的去追求梦想。

有一点很难得的是 BroHui 的每日践行和他长远的目标愿景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我来说, 暂时可能还没能达到这种程度, 不过也是见步行步

一天不用手机会怎样?

多少还是不太方便吧 就像首尔大火也会说 大家都没办法好好生活了🤣
手机的 APPs 其实不是什么束缚 如果有其他通讯交流的方式 在我看来手机其实可有可无

主要内容就是开了一天会 限制了对手机的使用 让 BroHui 觉得 interesting
我很同意的一点就是, 手机上的 Apps 太碎片化我们的时间了 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不必要的填充 比如刷各种东西 就是对其他更有内涵的事物的一种 挤出效应
那对应的就是 集中处理比分散做的效率高
比如我这种一个月读一次公众号, 其实是进行了深度(稍微深刻些的)思考, 以及同步了输出
对应的我觉得平时邮件之类的 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 不必时刻关注 真的太 annoying 了

选择「不打折」的人生

坦白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觉得也是和富人心态相类似的一个话题了 目前的自己还在挣扎 希望有一天也能 完完全全去选择 不打折的生活
当然有些东西还是要择时的 比如股票 房子 等等

在我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买「打折品」大多是不好的体验,要么是品质有问题,要么是老款,要么是服务打折扣。最重要的是,买打折商品一般都费时费力,尤其是浪费时间。当我意识到时间越来越贵的时候,我就不再费力去寻找打折产品了,反而寻求以公平的价格买入高品质产品。后来发现,这与巴菲特后期的投资哲学是一致的,他在早期总是寻找股价打折的公司,后来就变成了以公平价格买入伟大公司。这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却改变了一切。

对应的举了几个不打折的例子 比如买奔驰GLC 新车 + 顶配
还有 MBP 也是如此 -> 生产力工具确实值得花多些钱

其实几乎任何品牌都希望卖高价,不打折,而且年年涨价。但是一厢情愿没有用,大部分品牌,最终还是沦为以低价去吸引用户,但是打折、低价永远不会吸引到忠实用户,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很多用户为低价产品、打折产品叫好,但是内心里所想的都是「苟富贵,买最好」。

这里有趣的点大概是苹果年年提价了? 虽然大家都会吹别的性价比高之类的 但有能力的怕不还是 大多选了iPhone

这一点我在早年的文章中阐述过,其实「不打折」是一种态度上的选择,比如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可以减少「买买买」的频率,但是一旦要买,就买心仪的好东西,往往这些东西不打折。而不是凑凑活活,以打折的价格买一堆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东西。
选择不打折,从不打折中获得收益,继续坚持不打折,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最后坚定的在各类产品和服务上选择不打折,人生向上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而不是每天选择打折,选择费力,选择旧款,选择耗时间,然后期待某天彩票中了头奖。

每周21小时自由时间

坦白说自由的时间还是挺多的 weekday 3h 5 + weekend 2 不过另外的问题就是 多少还是容易 躺尸了
毕竟平时忙的一比 心理上就很懈怠了 一回家肯定啥都不想干(:з」∠)

我们人生的大多数问题都在于:平时太忙,忙到没有时间思考那有限的几件人生要事,更别提给这几件要事分配时间了。而从人生自由的角度来看,自由的最终含义是时间自由,即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没有其他顾虑。

Bro Hui 的主要发现是早上 6-10 点有三个小时的自由时间, 简单的 * 7 就变成 21h
这点相对来说我是幸运的 通勤时间其实很短 自己磨磨蹭蹭 赖床玩手机的时间反而比较长 有时候早上起来去 gym 然后回来洗澡 折腾折腾又10点才到公司了
建议是做 1.写作 2.计划 3.提案

我个人可能最偏向于2了, 之前践行的 Daily Task * 3 就是基于这种 要事第一的法则, 所谓 “一日之计在于晨” 古人诚不我欺
目前在公事私事上也都尽量讲究这个法则 不过最近 oncall 了就当然是 oncall 为重了🤣

所谓的自由时间其实还是需要自律的 以及对他人的影响抵抗能力
-> 这点来说我其实一直有一种 近乎病态的方式在践行着 比如更习惯一个人去健身和自习(我一直都觉得学习看书和锻炼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跑步可能可以多些人一起跑就是了) 看网页习惯用全屏的大字体 广告也会移除html element 写代码要 ZEN model, 所有 IM 提醒基本都是静音的 邮件更是同理
但其实偶尔也会有些问题, 比如自己其实不是那么沉得下气做事情 手机上偶尔也会提示微信或者其他消息分了心 某种程度上还是处于被打扰的一个状况吧

总被人干扰,是你自己的能力差,而非他人不好。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不受或者少受干扰,才证明你的能力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他的自由时间总是被人尊重的。如果你平日很随意,总是轻易的做承诺,轻易的去改变,那么你的时间不会被任何人尊重。
太多人的困扰不是为伟大而力尽,而是被琐碎而低价值的事情牵绊,白白耗去了生命。

讲真我觉得我的小老板有点这个问题🤣 不过确实 customer 太多服务不过来啊 真的焦头烂额
作者又在此提到了 One Page 的驱动系统 -> 这也就是翻版的个人使命宣言, 希望总是以终为始, 不断优化自己的自由时间, 朝这个目标逐步贴近.

在强调自律的同时,我们必须能接纳自己状态的起起伏伏。坚持与接纳必须并举,缺一不可

这点也是很中肯了🤣
我也很善于 原谅自己 不是吗 (手动 doge 🙂)

怎样改变组织?

// TODO
我觉得这个是 扩大影响力的范畴了
就是从自身做起 慢慢影响周围的人 直到一个更大的 org

基本上就是讲了一个工作当中的”务虚会”实践

首先用统一认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团结人、吸引人;其次要找变革火种,这群人数量不多,但很关键,他们秉承「先相信,再看见」的观念;发动这群人,通过他们实践、宣传去带动其他人;大部分人秉承「先看见,再相信」。让他们真正受益,自然会坚持
你为何来AWS?你最大优势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来AWS之后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这个其实和我司的 leadership principal 某种程度上是相类似的
这三个问题可以稍后思考吧 我觉得需要点时间想想

高效的本质

在我看来是 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 + 专注 + 思考方式

高效工作的本质含义并非把Todo List的一个个事项尽快划掉,而是在每天集中精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大步前进。脱开目标谈效率是可笑的。而朝着目标,每日践行理念,就是一种极好的修行。
而最近一个半月,在自己和同事中推广的「工作日报」方法,更是把这种目标管理方法深入到每一天,每个人的践行中。这个方法已经在四五个团队实践,每个团队都有非常积极和正面的反馈。基本做法是:每个人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要事」(不超过三件)发到群里,每天下班前最后一件事,是写工作日报发在群里,日报包含「今日完成」和「近期要事」。今日完成是比对早晨发出的「当天要事」检查完成情况,「近期要事」是梳理短期计划,如果想清楚了明天的具体计划,则写明天的计划,如果想不清楚,就写本周剩余的「要事」。

我感觉核心方式还是 DT*3 吧

15分钟能做什么?

其实 BroHui 一直强调微习惯, 比如微阅读微锻炼等等
不得不说我在这方面做得 还算是差强人意吧 主动不看朋友圈也不刷任何 ins 抖音 头条快手啥的
但其实也会调入一些 其它的饲料喂养陷阱, 比如公众号的阅读算是我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 真的很难戒除
不能说他们都是垃圾 其实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资讯 甚至重要的信息 一个潜在的问题是 这些信息流 新闻化的内容 又有多少是真的 有价值的呢 究竟是满足短期的消遣和谈资? 还是真的有些黄金机会 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无法上车?

作者列举了几个自己能在15分钟内完成的事, 准备 PPT, 或者进行一次速读(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深入研究), 或是微锻炼, 小憩
这个也跟个人习惯有关 比如15分钟我一定首选 kindle 看书 5分钟可能就打打小游戏 刷一下乱七八糟的过去了 锻炼我基本都是45min+才行

写不动怎么办?

先写着呗 多试试不同的找找灵感?

写作会不会枯竭?如果是死水一潭,那么迟早枯竭,如果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过来,那么永不枯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就是这个道理!

提到了自己总写自己的故事 而写其他人的故事, 不过也是要跳出舒适区了
(坦白说对于老读者来讲 他的套路或者理念我也真的是很熟悉了🤣, 所以知乎 live 和知识星球我是一直没有加 一是这两个我都没有账号 懒了 二是我觉得从这么久以来的日更我基本对他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有一个判断 夸张点说我能猜测他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和判断 -> 也算是神交的一部分了???)

? -> 如果是要我来提供素材或者问题 我想问什么?
我觉得大概是:
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 其实年轻人多少还是有些迷茫/无所适从的 辉哥可能在40+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新理想所以加入了车和家 那么对于25-30左右的年轻一辈 在目前的年代里 又有些什么样的忠告和建议?

讲演:如何通过记录生活感想,获得自由?

这个我记得之前在百度也做过分享了 忘记总结没有🤣

这个很长 干货也很多 已经保存了准备迟点单独分析一下

颜值何时会成为障碍?

有趣的是这个障碍起其实是双向的? 低颜值往上也会觉得难受 高颜值的往下也会觉得难受

低颜值一般不会构成绝对障碍,但是有时候,相对的高颜值却可能带来麻烦。
颜值何时会成为一种障碍?有两种非常典型的情况
第一自己颜值75分,却自以为颜值90分,过于自负;
第二,太在意颜值,在颜值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太在意「看起来很好」,而非「真正的好」。

前者有一种认知偏差了 坦白说我觉得原来在 HF 念书就在学术成绩上 有这种类似的认知偏差 (眼高手低了也是, 这个毛病也是好多年)
后者也是有意思的 类似于为了维持这种人设 花了过多的时间精力(比如身材管理啥的, 仔细一想其实没必要追求满分/90+的状态?)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70分刚刚好了🤣
我觉得吧 不要有太大的缺陷 avg 75+ 重点方向努力 90+

为何父母总认为你「还是个孩子」?

这个问题我觉得比较复杂了 和原生家庭的行为相处模式是极其相关的
以我自己来看 我觉得在这点还是比较健康的? 就大学后基本都是有种 平辈相处的感觉了🤣

从我的经验来看,大家在大学毕业之后,一定要在人生的关键方面坚持「独立自主」,需要与父母交流所做的决定和做决定的原因,但是坚持决定由自己做,责任由自己负。这些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第一、职业选择和发展
第二、感情选择和婚姻
第三、投资理财
第四、子女教育

每一代都要有自己的自信所在,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能坚持自己快速成长,并用自己的系统去处理自己人生的一切要事。我们深爱父母,并且尊重父母,但爱与尊重的最好态度是把自己当成成年人,把父母当成成年人,按照成年人交往的原则与父母沟通交流。成年人交往的第一原则就是:各负其责。
但我在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脱离父母的襁褓,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的100%成年人?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很好的答案,而且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有非常清晰的答案。
这里引出这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思考。因为我不断看到因为父母的「不成熟」带来的严重问题,比如因为父母干涉子女择业和感情选择而带来的诸多问题甚至人间悲剧。如果我们听任这些问题蔓延下去,会导致这些问题延续到下一代,更下一代。一对心智不成熟的父母,很有可能培养(控制)出心智不成熟的子女。而心智不成熟的子女,如果没有办法挣脱襁褓,内心觉醒,他会把这种不成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继续延续。这种「代际遗传」太可怕。

尽量别单着

这个单着 不知道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单
但我个人总觉得物理上单着的姿态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心理上单着倒不是很好 总还是需要有些寄托
无论是读书 听歌 看电影 都好

观察身边单身的人,你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种真的享受单身,有很多朋友,也不断约会,同时也能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健身、学习艺术;另一种每天下班后就会回到自己的小屋子宅着,每天做重复的事情,等待下一个工作日的到来,周末偶尔约同样单身的闺蜜去逛逛街,然后继续等待工作日的来临。
第一种状态是「享受单身」,第二种状态是「忍受孤独」。我把第二种状态称之为「单着」,今天想讨论一下「单着」的朋友。

好了跟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了hhhh 感觉这篇可以 skip 了

所以,今天讨论的虽然是「单着」的话题,但都与个人的心智成长有关。如果自己想要的是「终身成长和生命之树繁荣茂盛」,就必须选择去做「对的事情」,无论它多难,而非选择「容易的事情」。

其实对应的还是成长
肤浅而虚与委蛇的社交总是轻松而不费力气的 深度的交往则是要经历一些复杂的

只与成年人交往

这个成年人的定义值得探讨 总还是一个 在心理层面上 成熟健全的人吧
以下摘自 Netflix 文化手册

  1. 我们只招成年人
    成年人最渴望的奖励,就是成功
    每个人都渴望与高绩效者合作
    不要让规章与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作者给出成年人的定义是: 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人
同时也提到 A 级人才和 B C 级人才招聘思路和任用的情况

非成年人在工作中有很多抱怨,抱怨公司,抱怨制度,抱怨福利不到位,抱怨同事不给力,但就是很少去反思自己,也不愿意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公司。这样的工作者,有很强的负能量。在工作这十几年中,在不同的公司,不断会碰到这样的同事。有时我问自己:他们有这么多不满意,但是为什么不离开公司?而是死死地困在公司里。后来才发现,虽然他们嘴上抱怨,但是内心里还是认为,其他公司比当前的公司更差,而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又无法去胜任更高一级的公司,所以嘴上抱怨,但身体却很诚实,只愿意留在此处。

170以下的男生没有希望了吗?

前两天知乎上看了个帖子 显然不是了🙂
主要讨论自己开的辉友征友贴 大家选择的价值观和条件 身高相对来说是次要一点的条件才是

我身边那些有阅历,有智慧的朋友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女人一生最想要的是「安全感」,安全感对应着什么条件?显而易见,有上进心,有才华,有责任心等等。有上进心可以确保终身成长,有才华的人最终的社会地位高,有责任心则确保他总会把自己成长的结果与你分享,给你带来很好的保障,而不是只顾自己。
安全感之外呢?如果还有一点浪漫最好,所以如果对方有趣的话,就求之不得了。
女性在涉世未深的时候,总以为安全感来自外在高大威猛的形象,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聪明而坚定的内心,这样的内心,与身高无关,只与智慧和他的人生追求有关。

反向也可以思考
我希望选择的价值观 或者希望对方可以 match 到的是什么条件
如果有些东西不能契合 那么我选择的重点又是什么

懒惰的忙碌者

大概应该理解为 假装忙碌 但忙起来其实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其实是一种懒惰的体现?

在忙碌者中,很大比例是「懒惰的忙碌者」。那么什么是「懒惰的忙碌者」?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第二、缺少意义感和价值感 —— 不知道自己今天忙碌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缺乏深度的思考
第四、重复做繁琐的细节工作
第五、缺少自我突破

我觉得这里对我最大的启发可能是2和3吧

寻找自我工作的价值

我前段时间对于「高效」有了新的认知,我发现高效并非把Todo List(待做事项)一条条划掉,虽然这样很有成就感。高效的本质是朝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坚定前行,每天都有独特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务必找到每一天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知道今天对于长远目标的贡献是什么。

避免陷入数字的陷阱

很多时候,忙碌者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喜欢用简单的几个数字去衡量自己工作的意义,也喜欢去追逐这些简单的数字。仿佛认为,这些数字达到了,自己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真正的高效者,是不断陷入困惑的,因为他逼迫自己不断的深入本质。一些新的现象会让他困惑,他过去的理论框架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他必须花时间去升级自己的框架,既不变得更繁琐,又能解释这些新的现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努力不见得一定有明显成果。

赞美的力量

多使用小的赞美 而非奉承阿谀

用光线作画

这个大概是讲摄影相关的了
其实有跟朋友说起 最近会越来越想学摄影
尽管之前说 30岁之前想学会跳舞 而做一手好菜什么的 40+再学也无妨 摄影同理
现在反倒是越来越担心说 老一点的时候 摄影技术是好了 可是要拍的人 可能已经老了🤣

简单来说就是设备的先进性其实不太能打动作者了
而通过增加自己对于光线的理解 反而更能出成果
嗯之前他还有一个理念是 尽可能多拍(反正数码时代了也不用怕浪费) 多拍一点 总有一些合适的

通过「每日练习」精进技能

这是必然的 不过我觉得范围和时间并不容易把控就是了
对于目前的我来说 除了健身以外 其实没有其他的 focus 了(打 CR 纯娱乐向 我已经放弃职业选手梦了hhhh)

紧接昨天的内容 大概讲了一些自己在摄影和写作方面的每日练习 不断迭代的 螺旋上升

总结与规划月

我最近发现有趣的事情是 其实东西还是提前规划好 比当日做更好些
比如周五就思考下周的工作内容 晚上睡前思考好明天的内容 会没有那么紧迫 第二天也会更井然有序些
对应的大概就是 12月要规划好下一年的内容才是呀

人类个体普遍具有的缺点是无法做长期的思考,只满足于去做迫在眉睫的事情或者已成每日习惯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做立足于长期的思考,我们就会变成一种低等社会生物:反应驱动的生物。

这句话来自彭莹, 她和张辉本来有一个”改变自己”的公众号, 后期感觉过于鸡汤两人也花的精力不多了 于是我就取关了
彭莹本身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创业者 记得最后的一篇文章是讲自己做茶饮创业的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并非每年年初信誓旦旦的誓言造就了你自己,而是你每天都在坚持做的那些小事定义了你是谁,定义了你要走向哪里。

我似乎没有怎么列过 new year mission, 可能潜在的担忧是自己也会沦为那些 中途放弃的 loser 吧
对应逃避的方式就是 干脆直接没有新年誓愿了🤣 其实也是自己骗自己啊

最后参考一下 BroHui 的做法, 我觉得这里又得说到一个核心思路了:
SMART, Review, Share
SMART法则是一个目标/规划管理的方式
Review 我觉得算是我一直欠缺 或者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最近一年稍微有点改观), 从高中以来总是很认真的做了时间记录 但 review 的次数或者效果不好
Share 则是我觉得下一步要努力追求的部分, 前两者都是仅限于个人角度, 多少有些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同时也限制了我的影响圈. 理想中应该是我能做好些什么事情, 同时 share 给更多人 让大家都做得好, 这也是我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变了(本文亦如是)

总结怎么做?

2018年年初的时候,你所制定的新年誓愿是什么?
完成的如何?
完成好的,为什么?
完成不好的,为什么?
除了新年誓愿的回顾,其他做的好的是什么?
那些是特别希望做,但是还没有去做的事情?
对来年有什么启发?

规划怎么做?

长远目标是什么?
落到2019年需要有怎样的进展?
怎样做每日行动去实现2019年的目标?
其中的激励机制是什么?
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
怎样克服可预见的困难?

有条件信任和无条件信任

信任都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的 在公司很强调一点 earn trust
对于朋友也是 多年的相识或者一些特殊的经历 会让你知道什么人靠谱什么人不着调

工作上基本都还是有条件的信任吧
不过在开会的时候 努力达到无条件信任的状态?

超级个体

挺抽象的概念 类似于乔布斯或者马斯克之类的?

主要讲了阿里军师曾鸣出版的<智能商业>
我自己还没看就不怎么做评价了 感觉这几个也是一阵阵的 今年多少有些水逆

附了一些图 不过在我看来 这本书 有点故作高深 有些什么 数据压强 网络张力 的概念, 没拿大白话把事情说明白 其实是作者没有本事和能力的一种体现

图1讲的是未来的商业模式「双螺旋」结构,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须具备「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两种根本特点才能成功。网络协同指的是他能连点成线,促成更多的节点(比如客户)与他们一起共同创造财富。
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具备这种特点,比如阿里,其双11的销售额是通过广大商户一起创造出来的,阿里所做的只是把基础的平台做大做强,赋能于这些商户。这些基础平台包括电商(淘宝、天猫),金融(支付宝),物流(菜鸟),云平台(阿里云)等等。
其次,这些互联网公司在每一次交易,每一次服务中都能收集足够多的数据,他们本身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效率可以通过自动化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学习得以进步,这是所谓的数据智能。
曾鸣通过图2指出: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商业体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在线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线化指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必须在线(但不是仅仅建一个网站或者多了一个渠道),网络化与上面的网络协同概念类似,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发挥连点成线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网络公司。智能化指的是任何一家公司必须能自动的从数据中学习、进化。

图1

图2

进化优于完美

持续优化 是要好过一开始就瞄着 perfect 去做的

Tesla无论是硬件、算法都不是追求完美,但却取得了更快的进化速度,Waymo在单点追求最优和极致,却在整体进展上蹒跚缓行,而且无法快速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快速进化。这是网络思维面对线性思维碾压式的胜利。

主要也是对比 Tesla 和 Waymo 对于自动驾驶的差别思考
开车少的人没有太多发言权了 不过我也看好 Tesla 多一点

谢谢投食 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