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Hui-Show in Oct 2018

辉哥奇谭 2018-10月合集

这篇文章的起源在于, 由于一直以来阅读微信公众号占用了我相当大一部分的时间, 某种程度上想要避免这种, 看似学习到很多其实又什么都没学到的情况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整个十月份都没有看 “辉哥奇谭” 和 “虎嗅网” 这两个公众号 :) (当然这对我的手机使用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影响, 就像国内再怎么不发游戏版号, 人民群众还是有消磨时光的办法啊 ╮(╯_╰)╭)

于是就有了这一篇 总结文

试图把整个月没有看的内容梳理一遍, 也是一种学习分享的办法吧

虽然懂得不少, 但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还是不行的

能说「大白话」才是真厉害

把简单事情说复杂的人往往是能力不足的体现, 没有分清现象和本质

我这点确实很有问题, 经常跟 manager 汇报的时候没有讲清楚重点, 需要人家复述、解释

用大白话锻炼自己深度思考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不用工作日志, 可以用 stand up 和 planning / demo meeting 多体现
参照金字塔原理(记者报道等), 标题及核心理念先行, 内容是辅助

iPhone的 shortcut

shortcut 提供了一种编程思维的方式, 一切操作和内容都可以规范化

这个我稍微用过一下 不过感觉并不是特别的需要?

中午和室友吃饭讨论了一件事情也很有意思, 就是 iPhone 系列和之前 one password 的方式都是帮我们简化密码, 而密码本身的存在是一个自寻烦恼的过程, 最理想的方式是使用生物特征 -> 如指纹, Face ID 等等, 不过这又涉及到 privacy 和安全性的问题了

最被忽视的学习资源

iOS 12的自带手册等其它的自带使用手册

我的不同声音是, 好的东西其实根本不需要手册 比如 iPhone iPad, 都是自然而然用起来了🤣

不过确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参考官方的, 好比从前学一些技术, 翻来翻去看人家的博客总结, 不如直接看官网的技术文档

来美这么久了, 虽然还是有点费力, 但阅读愿闻的技术文档是四象限中“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还是应该多花时间提升才是

为什么「秘籍」不再重要?

突然想起九把刀书里无厘头的话

“这是一个信息爆照的年代”
“爆炸个头”

信息爆炸的年代, 似乎万事万物都唾手可得了. 但「唾手可得」, 并不意味着你会重视, 也不意味着你能轻松的掌握. 当信息和知识开始爆炸时, 有效过滤和聚焦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变得难了起来, 成为新人类必须掌握的方法.

就好比下载的公开课和电子书, 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看的
更多的时间还不是浪费在综艺和娱乐上了 (:з」∠)

此外, 在放弃寻找秘籍的同时, 一旦看到什么有价值的知识, 技巧, 建议大家在自己验证之后立刻分享, 争取分享到更大的范围去. 这种习惯对于你自己理解新知, 对于你攒人品都是极好的. 信息和技巧是廉价的, 但是人缘人品是宝贵的. 人生最佳的策略莫过于用廉价的东西去换宝贵的东西.

这也是极其有趣的观点, 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狭隘了, 要多乐于分享才是啊

分享也是进步的一部分呐, 我觉得以后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多分享, 比如本文 :)

对于「消失的秘籍」的思考给我一些启发:

第一,在一个企业内部,不应该存在「功夫秘籍」

知识仅被少数人占据。而是鼓励大家尽量多的分享出来,放在公司Wiki上。当秘籍不存在的时候,这个公司的信息才算是真正流动起来。而且让那些特别喜欢隐藏功夫秘籍的人无地自容。在企业内,自己不要做这种寻找和占据「武功秘籍」的人,也不要欢迎这种人。此外,明确一下,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是通过隐藏而实现的保护,而是通过尽快的公开而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第二,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竞争方法越来越少了。

该保护的专利、产品、技术细节都还要保护,但这已经不是竞争的关键。凡是竞争的关键,基本上都是「明盘」,比如组织竞争力,如何构建组织竞争力等等,全部是明盘。但为什么明盘竞争还能产生差异,这与一个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到底相信什么关联很大。知道,但不相信,或者以为相信,但不践行 —— 都会导致明盘的竞争所导致的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Apple、Amazon还是阿里,这些伟大企业的员工不断走出来,公司运营也被放在放大镜、显微镜下面研究过很多遍,但是其竞争力还是很难为其他竞争对手所学到,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在投资的时候放弃到处打听「小道消息」

凡是告诉你小道消息的人都是害你,凡是不断放小道消息的公司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身边有太多惨痛的教训,这一代父母参与炒股的人,99%的人是亏的,90%是巨亏的,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在依赖「小道消息」把自己辛苦攒下来的血汗钱扔掉,还美其名曰「投资股票」。

作者谈到自己没有秘籍, 既不追求秘籍, 也不产出秘籍

我想这多少有点 海纳百川 无欲则刚 的感觉, 没有秘籍也就是最大的秘籍, 问题反而在于, 信息过多的时候, 如何有效的进行检索

对应还有之前看曹政写的好些职场新人文章, 包括对应的如何提问, 我觉得都是蛮有内涵的内容. 晚些有时间再总结整理放上来

把自己当成一本书,每天写一小段

即我们人生都是一本书,每天都需要写上一小段。这样我每天书写,某个时刻可以回过头来随便翻翻。
今天来继续回答一些问题:为什么写?每天写什么?在哪里写?用什么方式写?

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说一个小问题

就是 还是不要为了分享而分享

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感悟 或者说并没有很深的感触, 也不必无病呻吟了

为什么会员制是好公司的共同选择?

会员制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绝不是简简单单交个会员费,发个虚拟的身份,大家随随便便聊聊天。它的核心理念是用某种简单规则筛选出认同你,对你好的顾客(粉丝),锁定他们,用一种持续的方式把自己的商品、服务和理念带给他们。会员制健康与否的核心就在于续费率,所以它本质上不是「流量经济」,而是「口碑经济」,不是靠拉新而存在,而是靠续费和口碑传播而存在。

会员制的东西 Costco 和 Amazon Prime 大概早说滥了

提出西贝和 Apple 这两个, 反而有点意思

相对来说其实现在的粉丝经济, 多少也有点这种会员制的意思

自己弱的时候才会抱怨信息多

记得十几年前还在Motorola的时候,有段时间的状态现在回顾起来就是焦虑,特点是莫名其妙的烦躁、头疼。那时候经常抱怨一件事:信息太多。社会上的信息太多,公司的信息太多,我特别希望有一种解决方案,能把这些过多的纷杂信息都屏蔽掉,这样我可以安安静静的做事。为了清净,我甚至自愿搬到办公室的角落里,因为那里没有人路过,也不会有人打扰我。我首选装Linux系统的电脑办公,而不是用Windows系统的那台,因为字符界面对我而言清净一些。我甚至找一种很奇特的浏览器 —— 只加载字符的浏览器,没有图片和Flash动画,这样我所能接触的信息会简单一些。

仿佛看到会关掉 notification, 和停止阅读公众号的自己了🤣

主动拥抱信息爆炸。因为我想清楚一件事:只有自己弱小的时候,才会抱怨信息爆炸。自己强大的时候,有很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再多的信息,也不怕。想象一下,如果你要面对比现在多10倍、100倍、1000倍的信息时,自己是否能面对?

对应的是, 作为普通 SDE 的时候, 承担的任务和内容其实都相当有限的

manager 们总是会有更多的事情, 这些东西也永远不会消停的, 学会如何拥抱变化, 才是我需要面对的难题

每天的两个关键时段

早期的时间段 + 下班后的一小时
强调时间 + 空间的组合 (类似于中学时的专时专用🤣)
三要素: 独处, 惯性, 专注

我自己有时候大概想进行一些完美的改变了, 比如从某一天开始, 一切都可以顺顺利利地 完美转身

其实也应该成熟些了, 要知道人生永远没有这种里程碑式的 转折时间点, 一切的转折都只不过是厚积薄发的体现罢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 刚开始做的时候 还是坚持 less is more 吧

实战、实战、实战

说句题外话的话, 现在在写的东西也就是实战的一部分了lol

作者列举了几个例子:实弹射击, OKR 的实践等

成年之后要补的课

缺少关于金钱的教育
缺少关于爱的教育

其实我觉得还好? 前者自己比较感兴趣, 初中开始就读过经济学原理, 后面大学旁听了两年, 转专业没成功也就去搬砖了, 不过基本的东西都还是有所了解的

后者同名的书在小学时期很红, 不过其实自己对这块的认知多少是肤浅的 也缺乏实践

成年之后会发现,很多人自身条件不错,但是不懂得去爱,也不知道如何追求爱,所以无法碰到合适的伴侣。为什么用的词是「碰」而不是「找」?因为现实中太多人的确在等待,而不是在追寻,也不知道该如何追寻。

对应的其实找对象和找工作也是相似的, 用不同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缺陷, 以及寻找合适的雇主

朋友圈不需要「家长」

大意是说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自我舒适的领域, 不必为别人而活
朋友圈对我来说也是 可有可无的一个姿态了

最近一年多都很少发些什么, 在自我关闭之后也少了很多 浪费在这上面的时间

然而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也是有些花在该花的地方 有些没花在对的地方吧

不过我觉得多遵循这个策略是对的, 朋友圈啊 公众号啊 太流行的东西, 其实不必看不必听 不必了解 不必追逐热点

把眼光放在三五年乃至十年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事物, 大概很多东西都会变得更加有趣吧

千万不要「拜读」

这个和很早以前的 读书不快 不如不读 有点异曲同工了哈哈哈

第一,以我为主

明白自己真正关心什么,想要获得什么;

第二明白大部分的书籍里面只有10%是最有价值的

这的确是现代出版业带来的痼疾,在核心知识之外拼命加篇幅,加水分。这二者的交集部分,就是你要看的地方,大约只占这本书的1%。剩下的读书方法就是去快速找到这1%,快速用起来。

有一些我需要学习的地方是

对学习如饥似渴

坦白说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人类总是懒惰的 只有对于轻松有趣的东西才会提得起精神力气去 如饥似渴地 享受

比如之前看小说/综艺/新闻 就比看技术书籍/严肃文学的进度快太多了, 这也是比较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用采铜的观点来看, 我觉得也要接受不同的视角吧, 需要及时行乐的 也要有长期发展的视角

你是否愿意降薪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暂时来看可能, 既是, 也不是

第一:你最想要什么?
第二:为了你想要的,你可以失去什么?

去着眼长期思考, 一页纸驱动的理念多少有点类似于7个习惯里面提到的个人使命宣言

男人一生的三大挑战

第一、认识感情

真正理解什么是爱,怎样去给予爱,怎样去获得爱。太多男性在初恋时,爱的只是自己陷入爱情的感觉。他们呵护女性,对女性百依百顺,因为他也迷恋自己这样义无反顾对一个人好的状态。这样会陷入一种「妻奴」的状态,看起来是很多女性喜欢的局面,但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言以蔽之:很少有人真正喜欢做奴隶,很多人的打算是先苦后甜,结婚之后再找机会「翻身农奴把歌唱」。

第二、认识亲情

真正理解该怎样对待父母。大多数国人,与父母的相处关系是不健康的,因为缺少正确的距离感。父母总是视子女为自己的私有资产,所以从小开始,就没有培养小孩子的独立意识,从上学,择业,求偶方方面面施加各种影响。而男性很多时候无法分清楚该怎样决定自己的生活,该怎样正确的爱自己的父母。

第三、获得自由

真正放飞自己,获得财务和精神双重自由。男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在自己心理还不成熟的时候,背上了三个家庭的责任,一个新生家庭和两个原生家庭。在生活的重担下,疲于奔命,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成长和自由。但是,如果男人无法获得个人的自由,他会一辈子为了这三个家庭的重担疲于奔命,只顾应付,无力享受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可怕的境地,但却是很多年轻男性正在经历的生活。

和预想的差不太多, 大致也是 事业家庭等问题

第一:直面,不要逃避。太多人面对痛苦时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闭上眼睛问题就不存在。其实直面问题是解决的第一步,承认当下的痛苦是所有变化的开端。
第二:勇敢承担责任。承认自己要对整个局面负主要责任。要认识到自己之所以面对这样的窘境是因为自己当下能力不强。如果总是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爱人,推给公司,你其实放弃了最好的成长的机会。
第三:从完善自身上寻找机会。因为意识到是自己的能力不强导致当下的局面,那么要做的就是去增强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只要你明确需要通过提高自己去解决问题,后面的事情就好办。
第四:敞开心扉。男人是一种自闭的动物,总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别人,以为这样自己就很强,其实这是很弱的表现。应该趁着危机去打开自己的心扉,当你愿意坦承自己的困难,坦承自己的弱点时,一方面舒解了压力,一方面会提高碰到贵人的机会。坦承困难不是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更加彻底的承认当下的问题。
第五:把问题当成机会。在我过去的成长经历中,我收获最大,成熟最关键的时候都是遭遇大坑的时候,只有巨大的困难才能充分暴露你当下的问题。暴露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所以,越是大坑,越是成长的好机会,爬出来之后,眼前的风景全部会变了模样。
第六:要有足够的耐心,人生的三大坑,没有那么容易跨过去,面对每个坑,给自己至少五年的耐心,也许实际需要的时间更长。但是没关系,越有耐心,其实跨过去的越快。如果总是希望三五天解决问题,你其实一直在麻痹自己。

我觉得这个方法论其实不仅限于三大问题/挑战, 对于所有的问题应该都有类似的 solution

找工作要看长期利益

我们找工作时更应该在意长期利益,也就是在这家公司工作期总收入和离开这家公司时的身价。
小结一下,在过了温饱线之后,找工作一定不能仅看眼前利益,也就是offer上写的数字,更要看长期利益和深层利益
一、时薪
超时工作换来的高月薪不值得。
第二、身价
身价看两点,第一看当下:你现在的真实身价等于人才市场你所心仪的所有雇主给你身价的中位值;第二看未来,好平台会让你身价在同期增长最快。
第三、财务自由的可能,是否有财务自由或者让总收入能增长10倍的可能。

对应的其实有很多想感谢的吧 微信/饿了么/CMU/AWS

回头来看还有太多要学要努力的, 争取在 闪闪发光的路上呀

用OKR改变工作和生活

这个我在看了两本书之后我觉得, 还是有点难, 或者说这种方式不是特别适合现在的我

尤其是信心指数这个东西, 我觉得多少有点虚, 尽管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再递增挑战, 不过个人觉得这不是很合适我的方式

OKR是「目标和关键结果」的缩写,其精神实质可以用以下的几点来概括:
目标导向 —— 意味着永远要朝目标前进
极致聚焦 —— 意味着要不断做减法
自我激励 —— 意味待做事项并非源于别人的指令,而是来自于自己的意愿
明确可衡量 —— 所有的关键结果都要可以明确可衡量,所以描述话术要清晰,写法要符合SMART原则
以我为主 —— OKR非常在意具体负责人的真实感受,信心指数的确认完全来自负责人的主观、真实感受。

可以换用一下别的方式吧, 我感觉自我管理上也许 Sprint 更合适自己

价值观第一

这怕不也是我司和阿里的想法吧, 当然我觉得 JD 也是这个逻辑, 只是大强子最近表现有点醉了

这个东西感觉没有什么好细说的了 hhhh

坚持21天养成一个习惯?

主要谈及受益闭环对应的惯性驱使

这对我一个曾经坚持夜跑和背单词记账的人来说, 怕并不是什么难事吧

反思自己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太追求 完美的 转身

对自己多一点原谅

以及 舍 得

每日践行「要事第一」

这个标题怕不是来自于七个习惯了

自己之前/现在也遵循 daily task * 3 的思路, 其实挺好的 应该再坚持一下

对应的我觉得每天上班也需要给自己先理一下 flag, 最近似乎有一搭没一搭的 random task 也多了些 不是很好

培养自己的「带货能力」

这其实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部分, 对应李开复其实很早就提及过

对应的例子是 Apple + Dyson + Tesla, 老读者应该听着起茧了🤣

我觉得我要不还是给自己一点动力吧 比如 Apple watch

虽然也觉得一天一充真的 zz, 但是小米手环的唯一问题是, 真的 low 啊

只讨论,不争论

我觉得目前这个年龄段来说, 很难真的去说服别人或者怎么样了

大家都是成年人, 想试图用三言两语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就像从他口袋里拿钱一样, 甚至更难

但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去关注这些重视你优点的人呢,还是关注你缺点的人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喜欢一个东西、一件物品、一个人,并非它(他)完美无瑕,而是你所需要的,正好是它(他)的优点所满足的。优点你喜欢,缺点你能接受,这不就够了?

OKR落地为什么难?

这个比较具体的讲 OKR 的落地过程了, 李想本人在这里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本人, 如果我不是那么信任, 或者觉得目前的情况不合适, 确实也没有必要勉强就是了

制定过程全员参与 -> 其实和使命宣言多少有点相似
频繁 review -> 这点我一直都觉得个人有所欠缺就是了
自己每天用 -> 感觉和上者有些类似的其实🤣

致「没时间运动的人」

看到这个标题就…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 下班累啊 也就是自己找找借口吧

问题确实在于不够重视

不够重视的根源大概觉得 似乎现在也没有那么迫切的想法? 因为目前的身材也还好 虽然没有原来那么好 可是也没什么 太多的需求就是了🤣

这种基础上 真的很难有动力去 花尽时间精力 重回那个 巅峰状态呢

给自己一点目标和动力吧

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

这又和要事第一其实是相类似的了 在此略过

女性一生最大的挑战 —— 战胜情绪

我觉得辉哥对这个的理解可能并没有那么的深入, 或者都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且听且行 LOL

不管怎么样, 找到一个合适的妹子还是很重要的☺

实践OKR需要合适的土壤与空气

OKR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在分享信息,打破团队原有界限,能按需调动资源,上级的赋能意识,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要求甚高。要想好好的实施OKR,如果不在上述方面先做细致的检讨,到后面其实是进行不下去的。很多公司在实施OKR时大张旗鼓,但是做起来却变了形,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文化方面的因素,找到改进的办法。

说了很多了, 不细讨论了

事不过三

本文主要讲了一下对于数字3相关的思考: 要事 <= 3, 收入来源 >= 3 等等

复杂有复杂生存的土壤,简洁有简洁依赖的空气。根据自己的环境,选择合适的生存方式没有错。

以更长周期去做投资决定

首先,思考欲投公司的收益

至少要思考5-7年的收益,要能想清楚这家公司5-7年之后的盈利前景,而不是仅仅盯着现在,盯着过去。比如过去十多年大红大紫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贸易战、政策管制、自身模式的缺陷三者叠加,让腾讯这样的巨头在一年之内市值跌去40%之多,这是腾讯创业以来前所未有的。以前总说大者恒强,但是巨人跌倒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巨人其实也是脆弱的。

其次,投资的机会,也可以耐心等待3-5年,

因为一般在3-5年内都会有经济危机、股市危机出现,当危机出现的时候,都是你投资的好好机会,没有投资机会的时候做什么?慢慢等待,慢慢攒钱。因为99.99%的人没有巴菲特的保险公司,能通过保险浮存金给巴菲特源源不断带来可以持续投资的本金。大部分人还是靠积攒工薪收入获得投资本金。

最后,一定要避免提取投资收益做日常消费。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回家发现父亲买了手机,原来是母亲把股市最近的收益提取出来。其实很多中国的股民,在股市小有收益之后,不仅会选择「落袋为安」,而且顺手就把钱花了,以为自己在股市挣到了钱,要享受一下。其实这是过眼的繁华,股市涨涨跌跌,短周期的胜败根本不值一提,特别要避免把短期的浮盈看成到手的收益,变现之后花掉。股市的收益应该是用来实现财务自由,用来做养老准备的。

辉哥的价值投资理念也是我一直认可和推崇的 不过真正的实践里面确实比较艰难, 比如之前对爱奇艺和 B 站的快进快出, 以及没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入场( FB, JD 均是如此)

另外对于40%乃至更高的回撤水平, 到底应该持一个怎么样的心态和操作, 还有待学习

纸上谈兵十余年, 还是实践才有效啊

说句题外话的话, 美股这个走势不好说, 但 A 股我觉得确实是, 很好的入场机会了. 择时对了, 就看择股了

爱与包容

大概剧透了一下 阿拉姜色 这部电影, 描述也是很到位了

「朝圣并非这部影片最核心的元素,重要的是片中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以及成员之间的彼此包容和责任。」
所以,这种大爱,其实也是包容。当我们认同这种爱,认同这种包容,我们对于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位有缘人,都会有「成就对方幸福」的心态。视每一次遇见为缘分,以成就对方幸福为大爱,这就是我对于本片的理解。大家权且一笑,迅速忘记它。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活该你单身

针对女性脱单需求的一片文章 也是比较合理了

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对比可以联想起作者之前讨论 电动车中签概率 的问题

首先, 遇到如意郎君的概率极低。

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如意郎君的概率低的可怕。广大的单身女性有没有想过,你能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甚至要低于北京汽车摇号的概率。北京小轿车摇号的概率有多低?早已低于1/1000。为什么说脱单的概率要远低于1/1000,很简单,用你的择偶条件的概率一个个乘起来。比如你是北京一名单身女性,寻找对象的最小条件是:适龄单身男性,那么男性意味着3000万人里面只有1/2左右;适龄呢?我们假设人口按年龄平均分布(真相是:老年人越来越多),比如1/8;单身呢?我们假设适龄男青年中有1/3未婚(真实数字小很多),这三个数字乘在一起,概率是2%。你可以继续把条件算进来,比如大学毕业,年薪XX万,有自己住房,概率直接降到1/1000以下。这还没有开始谈感情(互相看对眼的概率),也还没有谈缘分(茫茫人群中遇到的概率),更没有看家庭出身,以及星座血型。此外还没有排除秃顶、大肚腩和晚上睡觉打呼噜、磨牙的。数学真是太可怕了,直接戳穿了人生惨淡的真相!

其次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残酷态势下,脱单无异于一场战争。绝大多数人首先没有认识到这是一场无比凶险的战争,更没有意识到你在与谁打仗。比如,我多年来一直以为,只有40岁以上的中年女子是婚恋网站的付费用户,而年轻女孩无需付费。这个错误认知到最近才被教训:一个年轻的90后朋友,京户,样貌可人,国外留学归来,高收入职业,每年居然要花10万给婚恋网站。而据她讲,像她类似条件的付费用户其实很多。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但即使这样的条件,这样的付费能力,所能约见的合适男性,依然少的可怜。千万不要以为人家狮子大开口,乱提条件。其实她的择偶条件说出来,相对于她自身的条件而言,真是再普通不过了。

最后,大多数人的态度很消极。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战争中,90%以上的单身女性态度非常不积极,或者准确的说,只是嘴上说「着急」,但是身体还坐在办公桌前,在一盏昏黄的台灯下,对着笔记本电脑,整理Excel表格,回复公司邮件。这样的姿势,实在看不出半点着急。如果你和她认真的讨论概率和竞争问题,她会轻飘飘的告诉你,「着急也没有用,随遇而安吧」。你看,真的不用为她们着急,因为她们自己并不是真正着急。

这个最近也和身边的几位单身朋友聊过一下, 核心论点还是多 reach out, 多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啊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共识就是执行力

这点其实多少会联想到 七个习惯 里面的 使命宣言

对于个人来说, 能有使命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过对于团队, 反而更需要这样一个共识或者使命 去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lol

传统的跨团队讨论,往往是各方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每个团队拼命捍卫自己的利益。到最后争得精疲力尽,也难以达成共识。所以只好找官最大的人去拍板。看似找到了结论,但因为是被拍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有100%的执行效果。

这其中的症结就是「共识」。共识是什么?我们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参会的每一个人,把自己所看见的和利益诉求在白板上画一个圈。当所有人画完之后,就能看到所有圆圈交集部分,就是所谓「共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鼓励大家说出心声,把自己心中的小圈子画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现状。

这么多人在场,这么多方利益在表达,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求得一个最佳的「妥协」,而这个最优的「妥协」就是扩大后的圆圈交集,是有关各方看到的大局,做出理性让步之后的结局。

谢谢投食 _(:з」∠)_